党务公开

会盟镇:党建领航聚合力 善治赋能绘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会盟镇

今年以来,会盟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以“五基四化”为核心抓手,紧扣“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目标,统筹推进组织建设、网格治理、队伍培育等重点任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一)建强基层党组织,筑牢治理“核心堡垒”

一是育强后备力量,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把村级后备力量培育作为基层治理的“源头工程”,通过“内部挖潜+外部招引”双渠道摸排人才。一方面,从现任村“两委”、致富能手、村民代表中筛选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本土人才;另一方面,聚焦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创业者等群体,建立村级后备力量信息库。截至目前,全镇共储备后备力量88人,其中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31人,平均年龄38.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0.6%(25人),45岁以下占比55%,90后占比15%。通过“3+1”导师帮带机制(1名乡镇包村领导+1名村党组织书记+1“两委”成员帮带1名后备力量),累计开展跟班学习、专题培训22期,已有5名后备人选通过实践锻炼走上村党支部书记或“两委”岗位。二是靶向整顿提升,激活软弱涣散党组织。聚焦班子软弱、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实施软弱涣散党组织“精准整顿”工程。针对扣西村班子缺职问题,选派镇领导班子成员驻点指导,完成扣西村党支部书记调整;同时,通过抓环境促振兴,新建道2757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57个、提升生产桥2。针对屋鸾村组织生活松散问题,加大帮带力度,在原包村班子成员的基础上,加派镇党委副书记进一步帮带,组织、指导屋鸾村开展党员集中学习12次,到先进村交流学习3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在G208改线、呼南高铁建设拆迁安置工作上,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征迁安置协议,村干部带头拆除自家附属物。三是区域党建联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以孟津梨联合党委为依托,构建“党建引领、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发展格局。统筹制定“稻梨菽蔬”片区总体规划,推动水稻、孟津梨、莲藕等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正在该片区谋划实施古法铸剑工坊、稻米产业园、梨膏深加工、孟津梨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等项目。

(二)织密治理网格,构建精细治理“全科网络”

一是优化网格架构,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原则,将全镇划分为248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248名、兼职网格员300名,党员中心户包联农户3200户。建立“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明确网格长“信息采集、隐患排查、政策宣传、便民服务”四大职责2025年通过网格化解矛盾纠纷53二是推广双槐1+9+N”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双槐村探索实践,总结出1+9+N”经验,取得一定成效,双槐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即:以村党支部为1个核心,建立一站式联动服务站,协调镇包村干部、司法所、包村律师、包村干警共同参与,对复杂矛盾重点攻坚;以9个生产组小网格为治理单元,由网格长、网格员、党小组长对一般性矛盾迅速介入、抓早抓小;由包组村干部牵头,“五老”组织人员、“法律明白人”等N多元化协会组织共同参与对相对复杂的矛盾案件进行联合化解。三是释放乡里中心作用,凝聚多元治理合力。通过走访调研梳理群众需求,因地制宜设置特色功能室,如老城村依托 “王铎书法” 资源,打造 “乡里中心 + 书画教学” 场景,吸纳 6党员书法家、乡贤能人组成 “红色导师团”,将书法教学与党员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书法艺术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引导“三自”组织依托乡里中心发挥作用,有效破解乡里中心服务人手不足、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如雷河村许多群众酷爱象棋,雷河村依托乡里中心布局象棋活动室,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象棋比赛,村民们除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外,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村级事务中,乡里中心成了群众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治理“骨干方阵”

一是专业化培育,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实施“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工程”,2025年开展党建业务、舆情处置、三资管理、消防安全、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6期,覆盖干部300余人次。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提高依法治村能力,截至目前,全镇20个村(社区)共选拔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158人,2025年以来,参与村级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活100次。二是规范化管理,激发干部担当作为。深化“小微权力”监督,开展“清风护农”专项整治,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问5起,通报典型案例2,退还群众资金0.16元,基层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三是多元化引导,壮大基层治理力量。积极引导“三自组织”深度融入乡村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自治组织通过“村民议事厅”“院落协商会”等,参与到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村级事务管理中;成立老年模特队、排鼓表演队、健步走、老年门球等自乐组织200个,通过开展民俗表演、节庆联欢等,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乡贤120人,组建助农、助学、助老专班,开展春耕秋收帮扶、留守儿童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40余次,惠及群众1500余人次。

(四)完善治理机制,释放协同治理“聚合效应”

一是深化“四议两公开”,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四议两公开”纳入村干部培训必修课,2025年开展专题培训4期,覆200余人次。在陆村社区试点“群众点单—支部议单—党员接单”模式,通过网格收集群众诉求,经“四议两公开”程序实施道路硬化、步行街提升等民生项目5个。2025年全镇通“四议两公开”决策重大事项18件,未发生因决策不当引发的信访问题。二是强化区域协同,推动资源下沉共享。推动“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网格,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活动16场,化解涉法矛盾2起。同时,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组织调研视察4次,形成《关于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等成果,推动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问题8三是聚焦民生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开展“叩门解忧”大走访2025年累计入户走访5640户,排查矛盾51起,化解28起;识别困难群众4户,新增低保8人、特困供养12人,发放临时救助3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镇级养老助餐点1个。四是培育文明乡风,打造基层善治“新风貌”。实施新风满孟社会风气提升行动,20 个村(社区)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建立红白理事会 道德评议会自治机制。开展红色星期五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法制宣传、关爱留守儿童、孝老爱亲等活动 50场次。创新矛盾调解 法治宣讲工作模式,组建由老党员、老乡绅组成的和事佬调解队,成功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 10件。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品牌,在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各类特色活动20余场次,培育赵地排鼓等非遗项目。

(五)守牢安全底线,夯实稳定发展“根基底盘”

一是抓牢意识形态,强化阵地管理。聚焦宗教场所、印刷企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意识形态巡查12次,整改问5处。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2025年处置舆情5起,发布正面宣传信息200条。依托乡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等宣21,覆盖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二是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建立“镇领导包案+专班化解”机制,2025年受理初信初访10件,化解8件,化解率80%;稳控重点信访人员5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开展“治重化积”专项行动,攻坚历史遗留问2件。三是严守安全红线,筑牢防护屏障。2025年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2025年检查“九小场所”661家、燃气领域企业94家、鞋帮作坊52家,整改隐患180处,关闭不合格场所3。落实“专家查隐患”制度,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安全评估6,出具整改报12份。加强交通隐患治理,在事故易发点安装警示标20处。

下一步,会盟镇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巩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着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风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撰稿:高燕 审核: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