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期是预防控制小麦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做好此阶段防控工作,不仅能有效预防缺苗断垄、烂种死苗、控制早期病虫的发生危害,还能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对确保我区小麦生产安全、提质增效至关重要。为做好本年度麦播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防控主攻对象
根据近年来我区小麦病虫发生特点,今年麦播期防控主攻对象是茎基腐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同时兼顾白粉病、胞囊线虫病、条锈病、灰飞虱,同时要因地制宜做好根腐病、黑穗病、全蚀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二、防控目标任务
麦播期病虫害农业防治和种子处理全覆盖,秋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在85%以上。
三、防控策略与关键技术
麦播期病虫害防控要坚持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控病虫与促壮抗逆相统一的策略,重点落实种植抗病品种、科学耕作栽培、精准包衣拌种等关键技术措施。
1.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可选用丰德存20、郑麦136、周麦27、泛麦8号、西农519、洛麦26号、中麦578等抗(耐)病品种;条锈病常发区可选用郑麦1860、百农4199、周麦36、周麦28、郑麦7698、西农511、西农9718、新麦30、郑麦366、豫麦908等抗锈品种;赤霉病高风险区可选用豫农931、郑麦9134、百农4299、豫农904、洛麦42等有一定抗性的品种。
2.加强健康耕作栽培。一要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做好清洁田园,秸秆还田地块应采取措施加速腐熟,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尽量避免秸秆还田,减少病原菌积累。二要科学施肥。要进行平衡精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注意增施腐熟有机肥和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防菌剂。三要高质量播种。重点做到“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避免播种过早或过深,减轻病害发生。胞囊线虫病发生区域,播后应及时镇压。
3.全面推行种子处理。根据病虫发生种类,科学选择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针对小麦茎基腐病,可选用三氟吡啶胺、吡唑酯·丙硫·噻虫嗪、苯甲醚·咯菌腈·噻虫胺等。针对纹枯病,可选用氟环·咯·苯甲、氟唑菌苯胺、噻呋·肟菌酯等。针对条锈病,可重点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针对全蚀病,重发田采用硅噻菌胺统一拌种,病情较轻田采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种子处理。针对地下害虫,可选用噻虫胺、噻虫嗪、辛硫磷或毒死蜱等药剂拌种。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应按科学比例混合使用对路杀菌剂和杀虫剂,或者合理选用二元或三元复配种衣剂,一拌多效。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时,可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寡糖·链蛋白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以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四、工作要求
1.加强检疫监管,确保用种安全。要结合秋季市场检疫检查及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加强对种子企业、种子市场和经营门店种子质量抽检,将小麦种子是否检疫合格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全面检查,坚决打击逃检、漏检及销售、经营未经检疫小麦种子的行为,严防有问题种子流入市场,确保秋播用种安全。
2.理清病虫基数,细化防治方案。要在前期调查基础上,澄清地下害虫密度和重发区域,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分布区和重发区,结合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苗期病虫害发生特点,研究制定麦播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分区分类细化技术措施,形成可操作的技术明白纸,指导种植户开展科学防治。
3.争取资金支持,扩大统防统治。争取领导重视和资金支持,统筹利用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等项目资金,抓紧开展对路包衣拌种和菌肥采购,在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重发区、绿色防控试点、小麦单产提升项目区,实施麦播期病虫统防统治,为夺取明年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4.优化试验示范,扩大示范带动。要以解决小麦生产重大植保问题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先进监控技术和产品的试验示范,不断优化我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支撑。今年我区在河图街道建设省级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试点,试点区要优化技术方案,加大资金投入,从麦播期开始把各项关键措施落到实处,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力争在减药增效、增产提质、规范化、绿色化等方面再上新台阶,持续提升全域全程防治技术水平。
5.强化宣传培训,精细指导服务。要充分利用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媒体,以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麦播期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要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镇村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普及播种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种植户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确保技术落实到位,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