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家风家训丨裴洋:爷爷的馈赠

发布时间:2025-10-15 来源:


序言:家风严则警风正,传承久则根基固。裴相贤老人将战火淬炼的忠诚信仰、勤俭自律的优良作风化为淳厚家风,这不仅是家庭的精神财富,更是公安队伍建设宝贵的“营养剂”。

在其孙女裴洋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家风的生动传承与升华。从爷爷“一心为民”的殷切嘱托,到她成为群众口中的“贴心人”;从爷爷严谨守规的言传身教,到她依法办事、创新实干的职业操守,这正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警队血脉在家庭单元中的赓续与彰显。

此文,映照出个人成长、家风传承与警队建设的同频共振。它启示我们,优良家风是滋养过硬队伍、铸牢忠诚警魂的深厚土壤。期望全体干警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让好家风蔚然成风,共同锻造一支党和人民完全信赖的公安铁军。

在我心中,爷爷的形象始终高大伟岸。自童年起,他便手把手地教我识字、讲授家训礼仪、培育忠诚信仰。他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深刻影响着我为人处世的方式,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爷爷名叫裴相贤,1933年出生于黄河岸边一个普通农家。十六岁那年,他参军入伍。1950年10月,他随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经历了温井、云山、清川江、金城等五大战役。1952年6月,在上甘岭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因出色完成通信任务,荣立个人三等战功。1954年1月,他随部队凯旋回国。九年后,转业安置到县城粮食部门工作。他将对党的信仰与忠诚奉为一生的追求,直至1987年9月,时年五十四周岁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他从未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

自我记事起,妈妈就在离县城几十里外的乡镇学校教书,平日吃住在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团聚。因此,我的童年大多是与爷爷奶奶相伴度过的。军人出身的爷爷对子女要求严格,家中日常必须保持整洁,物品摆放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墙上也不得随意悬挂杂物。然而,家中始终挂着两样特别的东西:一样是爷爷精心装裱、挂在卧室的党员证、三等功证书和光荣离休荣誉证书;另一样则是他亲手用毛笔抄录的《朱子家训》,至今仍悬挂在客厅正墙。爷爷勤学好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手巧能干,连针线活也亲自上手,衣服被褥脏了破了,总是自己洗洗缝缝。即便有新衣,他也舍不得穿,常年一身洗得发白、打满补丁的旧式军装。这份简朴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全家都养成了淳善、勤俭、乐观的品格。

或许是因为妈妈常不在身边,爷爷对我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对我这个孙女的学习和交友,他格外严格。他常教导我:“女孩子,一定要懂得自尊、自爱、自律,养成守规矩的习惯,这辈子才能走得稳当。”小学时,为了让我写好字,他总扶着我的手,一笔一画地教,说写字如做人,须端正规矩。他鼓励我学习要像红军长征,有股坚韧不拔的劲儿,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人生才能不断走向成功。中学上晚自习,爷爷知道我怕黑,不敢独行夜路。于是每个夜晚,他都会在我放学回家的路口等候,那段不足百米、没有路灯的路,他一接就是整整六年。爷爷在我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都浸透着他深沉的爱。

2011年7月,我从河南师范学院统计实务专业毕业,在家待业期间,爷爷偶然从报纸上看到政法干警招警考试的消息,立刻让我上网报名。他慈祥地笑着鼓励我:“有志者事竟成。当年我在学校回回考第一,军区比武也从不落人后。咱老裴家的孙女,干啥都不能说不行!”

爷爷心地善良,与奶奶共同抚育了六个子女——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当年他在部队,奶奶一人在农村拉扯孩子,艰辛度日。家里女儿多,难免受些委屈,直到爷爷转业到县城工作,家境才逐渐好转。但爷爷从小就对我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尽力做到最好……”

我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那年9月,经过全力备考,我以报考岗位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全省政法干警招警考试。当我第一次身着藏蓝警服站在爷爷面前,他欣慰地笑出了声,连连说:“这警服料子好,穿着精神又暖和。我们当年军装也是发的,以后穿警服,可得按规定来啊。”他用手指轻触帽檐上的警徽,再三叮嘱:“人不能没有信仰。当警察,就要一心为民办实事,为乡亲们解难题。要对党忠诚,一身正气,主动接受组织考验,争取早日入党。这样,人生才算真有价值。”

2013年3月,我正式成为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在这个平凡岗位上,我始终把群众满意放在心头,能当场办的业务绝不拖延,绝不让群众多跑一趟。怀着一颗真诚之心,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为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拍照办证,业务繁忙时主动延时服务,直到办完最后一个人才下班。这份辛勤付出,让我成了群众口中的“贴心人”“好闺女”,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2018年1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爷爷对我的殷切期盼。

记忆最深的是2020年8月,正值疫情期间,一个名叫“龙龙”的小伙子走进户籍室。他晒伤严重,胳膊上布满水泡,因没有户口和身份证,无法办理健康码,既坐不了车,也住不了店,竟从几千公里外的大连,骑了一个多月的自行车才回到老家。见此情景,我心疼得落下泪来,暗下决心:再难,也要帮他落户办证,让他过上正常生活。经询问得知,“龙龙”自幼走失,被一名辖区男子收养,随其四处漂泊,以“马戏团”巡演为生,成年后独自在大连打工流浪,不知亲生父母是谁,也不知自己姓名、年龄。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依据户籍管理规定,为他采集人像、录入DNA信息,排查被拐卖及重复户口可能,并多次上报协调。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联系上其养父,一次次入户走访、沟通上报、补充材料……当“龙龙”亲手拿到户口本和身份证时,他热泪盈眶,语无伦次地道谢。从警十四年来,因工作表现突出,我先后被上级公安机关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十佳户籍民警、创新实干与文明优质服务标兵。

如今,爷爷已九十二岁高龄,有时分不清昼夜。每当家人推他到室外晒太阳,他总是眯着眼望向明媚的阳光,情不自禁地哼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爷爷一生清贫,未曾留下什么值钱的家产,甚至连一件像样的物件都没有。但他那严谨的家风与正直的品格,却是馈赠给我们子孙后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如同一面明镜,始终映照着我人生前进的方向,让我时刻检视自己,不忘初心不忘来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作者简介:裴洋,洛阳市公安局孟津分局河图派出所户籍民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