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晚眺的那些往事

发布时间:2021-04-26 来源:洛阳网

明日谷雨,时至暮春,城中牡丹开得热闹,邙山上的牡丹正吐露芬芳。

邙山晚眺是古时“洛阳八大景之一”。现代人白天去邙山牡丹园赏牡丹,古人则好傍晚上邙山眺望洛城。

邙山翠云峰乃洛城高地,在此南眺,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一城美景,尽收眼底

邙山位于洛阳市北,是秦岭余脉,亦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峰峦起伏,风光秀丽。洛阳人习惯管它叫北邙山、北邙。

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翠云峰上有上清宫道观,香火不断。

洛阳是唐代东都、北宋西京。史载,唐宋时期,傍晚上邙山远眺者络绎不绝。据古人总结,远眺的最佳时间是傍晚,那时天地苍茫,山上云雾缥缈、凉意渐生,山下万家灯火、炊烟袅袅。放眼望去,宫殿如天宫般华丽巍峨,万家灯火如繁星般闪烁迷人。

上邙山远眺的大人物有很多,隋炀帝杨广算一个,不过杨广是白天去的,不是为了观赏洛阳城,而是为了给新城选址。

公元605年,隋炀帝计划迁都洛阳,在汉魏洛阳城西边建造一个新都城。建新城前要考察选址,他骑马上邙山,极目远眺,见南边伊阙(今龙门山)两山夹河相对,拍手叫绝:“这就是龙门,真龙天子的门阙!以前的皇帝咋不在这儿建都?”

大臣苏威赶紧拍马屁:“他们整不了那么大的手笔,就等着陛下您呢!”

隋炀帝龙颜大悦,拍板动工,命大臣杨素、宇文恺征调全国壮劳力,以伊阙为门户,在伊阙与邙山之间的盆地上,画了一道完美的中轴线,从南往北、从低到高顺势建城,不到一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洛阳城。

唐宋以此城为京城。盛唐时期,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百万。洛阳桥上游人熙熙攘攘,大运河上商船南来北往,东城桃李、瀍壑朱樱……处处风光好,步步景色新。

唐代萧德言写过一首《登北邙还望京洛》,说“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飞观紫烟中,层台碧云上。青槐夹驰道,迢迢修且旷。左右多第宅,参差居将相……”想必此诗当年曾刷爆洛阳人的朋友圈。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在邙山上不仅能看美景,还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墓葬。

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乃十三朝古都,是无可争议的风水宝地。古代帝王选陵,讲究“枕山蹬河”,邙山挨着洛城,脚踩黄河、洛河,气势雄伟,土厚水低,是风水宝地中的风水宝地。历代王侯将相争相在邙山上造墓埋骨,以致邙山无卧牛之地。唐代诗人王建感叹“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毫不夸张。

邙山上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宋等朝代数以千计的墓葬,其中多半是王侯将相的陵墓、历史名人的坟茔。除了北魏孝文帝等赫赫有名的帝王,伊尹、吕不韦、狄仁杰、杜甫等名人也都葬在邙山一带。

别说中国人,就连有些外国人,也梦想葬在北邙。隋唐时期,洛阳是国际闻名的大城市,在外国人眼中美如天堂。当时有些韩国学子,把“日夜读书后,欲游洛阳天。为国立功德,芳名百世传”当成座右铭,梦想到洛阳留学,获得洛阳“绿卡”,长居洛城,死葬北邙。

了悟生死,忘却忧愁

唐代诗人张籍认为,邙山晚眺有解忧消愁之妙用,“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在城中有啥不开心的事儿,上邙山看看就想通了。

邙山上的一座座墓葬,犹如一句句醒世恒言,提醒人们命运无常,当珍惜时光。

张籍曾在洛阳当官,饱经沧桑。他在《北邙行》中写道:“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

人生苦短,浮生若梦。回首前尘,邙山脚下,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被困洛城,北齐名将兰陵王邙山一战成名;武则天登基,万国来贺,女皇老病,被逼退位……历代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大厦倾,管你是穷是富是美是丑,殊途同归,终有一死。

邙山见证了洛阳的辉煌,目睹了战乱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累累黄土,掩埋了前朝旧梦,深藏荣辱悲欢。

今日长眠于邙山之人,不正是昨日享乐之人?今日享乐之人,他日也将长眠于邙山。天地悠悠,时空辽阔,站在邙山上眺望滚滚红尘,或可看破人生真相。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