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今犹在 ——《赵碑墓志》《张宁墓志》识读

发布时间:2018-12-14 来源:洛阳日报


res03_attpic_brief.jpg

北魏《张宁墓志》

10.jpg    

北魏《赵碑墓志》

□王化昆 文/图

在出土的北魏墓志中,记载有洛阳马村。当今,在洛阳依然有马村之名。它们之间有无联系耐人寻味,值得一探究竟。如果二者是千年相传的同一村落,那真是意义非凡。

1 古今两个“马村”名

北魏是我国古代墓志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至今全国所发现的近800方北魏墓志中,所记录的古村名仅有四个。《元顺墓志》记载元顺被害的洛阳陵户村、《杨儿墓志》葬地洛南小宋村,今天已不复存在,另一个村名常山郡行唐县之“秘村”,三次出现于三方墓志中,志主分别为夫妻二人及其儿子,同日迁葬于一处,此村也已经石沉大海。剩下的一个就是洛阳马村,两次出现于墓志中,即北魏《赵碑墓志》和《张宁墓志》。

而今天,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所辖有马村,位于该镇中西部,北依邙山,南临洛常路,白常旅游专线穿村而过。两个古今名字相同的村落,有无直接传承与联系,还需要作进一步考察。但有一点,二者的大致方位是一致的。

2 张方桥旁有马村

葬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八月三日的赵碑,其墓志记载:“葬于张夫人乔西北三里马村之后。”所谓“张夫人乔”即张方桥。也就是说,北魏时期的马村位于张方桥西北三里。著录《赵碑墓志》的《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出土。”这个出土地范围太大,对考察张方桥及马村的具体位置作用不大。

要想弄清北魏马村的方位,需要先搞清张方桥的位置。

关于张方桥的位置,我们可以从文献资料中加以考察。张方是西晋时人,以才能出众、勇猛无比得河间王司马颙赏识,迁任振武将军。《洛阳伽蓝记》卷四“永明寺”说:“出阊阖门城外七里,有长分桥。中朝时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家,立石桥以限之,长则分流入洛,故名曰长分桥。或云:晋河间王在长安遣张方征长沙王,营军于此,因名为张方桥也。未知孰是。今民间语讹,号为张夫人桥。朝士送迎,多在此处。”北魏大臣杨椿辞官回乡,孝庄帝令“百官同僚在城西张方桥为他饯行”。贾显度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为雍州刺史、西道大行台,亲故于张方桥为他饯行。

《洛阳伽蓝记》卷四还说:“自延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张方沟在大市西延酤里之西二里,距西阳门九里。张方沟应是张方桥之下的沟名。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谷水,大致是沿着邙山脚下,由西向东而流,张方桥是建在谷水之上的。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张方桥约位于现在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西南一带,约在现洛吉快速通道与洛常路交叉口东南方向二三里处。那么,《赵碑墓志》所记载的“葬于张夫人乔西北三里马村之后”之马村,基本与现在的平乐镇马村位置相符合。

3 《张宁墓志》定村位

葬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八月二十八日的《张宁墓志》记载:“窆于孝明皇帝陵西南二里、马村西北亦二里。”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载,1932年,《张宁墓志》于洛阳城东北西山岭头村南、太仓村西北出土。

位于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岭头村东南二里许,原被当地人传称的“尉(音yù)冢”或“玉冢”,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勘探,根据其墓道规制,为典型的北魏陵墓,后被确认为北魏孝明帝陵,并已竖碑建亭加以保护。

太仓村位于平乐镇政府西2公里,与现今马村相邻,两村同属于平乐镇。那么,《张宁墓志》所记的北魏时期的马村,当大致位于北魏孝明帝陵之南或西南,这正与今天马村的位置基本符合。

《唐代墓志汇编》神功004号为唐代《张愃墓志》,葬于武则天大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十月二十二日。该墓志载“迁葬于合宫县平乐乡马村东北二里邙山之原”,《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对该墓志出土地点交代不详。史载,唐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以明堂竣工,改河南县为合宫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改为河南县。就是说,唐代的平乐乡马村仍属于河南县或名合宫县,位置并无变化。这就说明,到唐代仍有马村,而且其归属与现在相同,都属平乐乡或平乐镇。

综合《赵碑墓志》与《张宁墓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魏时期的马村,与现在隶属于孟津县平乐镇的马村,位置大致符合。也就是说,马村这个村名,至少已延续存在了1500年。

历史的传承极其重要,不管是城市名字,还是县名甚至村名,它们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动辄易名,就会在不经意间割断历史,使得本来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名字失了根、断了源,令人痛惜。而一个看似渺小的村落名字,也同样不容忽视,一个个村子,组成了一个个乡、一个个县,它们都在默默地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