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蟜氏与平逢山

发布时间:2013-01-23 来源:中国孟津网

    2013年1月22日洛阳日报11版刊发马正标先生文章《千古迷雾平逢山——兼谈河洛文化寻根之旅》,认为平逢山位置在今辛店镇与孙旗屯交界之地。孟津历史文化学者、县作家协会主席李根柱先生当日撰文《有蟜氏与平逢山》对此提出商榷。李根柱先生文章如下:

  见《洛阳日报》2013年1月22日11版载有马正标先生的文章,题为《千古迷雾平逢山——兼谈河洛文化寻根之旅》。文中说“……清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精装本和现代学者陈桥驿编绘的《水经注图》简装本,均将平逢山的位置标在周山南,即今辛店镇与孙旗屯交界之地,当为定论。”

  本人对以上“定论”提一点自己的观点,与马正标先生商榷。
  平逢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袁珂译注本《山海经全译·卷五·中次六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穀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为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平逢山即北邙山。
  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五》载:“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洛阳县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郟山之别名也。”
  清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
  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6月版赫子东著《山海经·图文百科1000问》:“平逢山在哪里?……平逢山乃北邙山的别名,位于伊洛之北,包括今新安县东部和孟津县全境的邙山岭上。”
  站在平逢山上“……南望伊洛,东望穀城之山……”“穀城之山”在何处?
  《山海经·中山经》有关平逢山的记载可知:今河南省新安县的青要山之东有畛水;畛水之东是平逢山;平逢山之东是騩山;騩山之东是宜苏山。其中平逢山、騩山、宜苏山均在今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境内。
  今孟津县西部有穀县、穀城县,穀城县附近的山就称穀城山。
  穀县,就是今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古称穀城,其名得之于村北的穀城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古城》中载:“穀城,夏、商为穀伯国都城,周为穀城邑,秦改为穀城县。遗址在横水乡古县村,村北的土岭即史书所称的穀城山。”
  唐杜佑著《通典·州郡七》注中载:“河南曰荆河州。”“汉之河南、雒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其分也。”“后汉为河南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穀城山,瀍水所出。”穀城山为瀍河源头之一,在今孟津橫水镇古县村西。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893页载《历代孟津县名与县城简介》一文中称:“秦统一六国后,废邑置县,改为糓城县、平阴县。糓城县城在今横水乡古县村,平阴县城在今王良乡河清村,经周、秦、西汉、新莽、东汉,历时1355年。”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古城》中载:“穀城,夏、商为穀伯国都城,周为穀城邑,秦改为穀城县。遗址在横水乡古县村,村北的土岭即史书所称的穀城山。”
  平逢山附近的山和水与《山海经》中的记载完全吻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李岫岩编译的《图解水经注》,引用陈桥驿教授等郦学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正回水,即今河南省孟津县西煤窑附近一水。”“滽滽水,源出今河南省孟津县西横水附近一水。”
  正回水,源出今河南省孟津县西横水镇上院村东,流经上院岭后、卞家庄村、柏树嘴村、经由大庙沟北流入黄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李岫岩编译的《图解水经注》中说:“河水又向东流,有正回水注入,正回水发源自騩山……”由此可知騩山即今孟津县西横水镇西部一带之邙岭。
  滽滽水,源出今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上院村、西官庄村、元庄村、新安县养士村,会入横水河后流经梁寨村、阎庄村、石门村北流入黄河。
  宜苏山即今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东部一带之山,这里是瀍河的源头。
  騩山即今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上院村、西官庄村、元庄村、梁寨村、阎庄村,以及孟津县小浪底镇石门村和河南省新安县养士村一带之山。
  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平逢山文化研讨会,于2011年4月8日在孟津县城举行,国内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与会的炎黄文化研究著名专家学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对中华史前文化、炎黄文化、寻根文化、民族文化、文物考古、地理考古、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有各自的建树。与会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洛阳孟津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平逢山、宜苏山赫苏氏之墟、穀城山、卦沟图河流域、龙马负图寺、河出图处等圣迹遗址,并就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平逢山的诸多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题词题诗50余幅。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洛阳西北部的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平逢山东连穀城;西接青要;南望伊洛;北至河曲。平逢山的范围地望与典籍记载完全吻合;平逢山是中国惟一名实相符的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
  平逢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平逢山的定位是追寻炎黄文化之根的延伸。
  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平逢山不是孤立的,伏羲氏“一画开天”于孟津,是中国汉文造字之始;黄帝臣苍颉造字,为汉文造字成熟的重要阶段性标志;殷墟甲骨文是汉文字最终为中华民族统一使用的标志。以上汉文字演化的三个阶段脉络清晰,互有关联。
  诞生于洛阳孟津的“河图”、诞生于洛阳洛宁“洛书”、洛阳孟津平逢山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河南新郑炎黄故里、洛阳新安黄帝密都、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河南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都西亳等,均为中原是中华文明摇篮的重要标志。

(李丰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