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不一样的卫坡

发布时间:2021-07-30 来源:洛阳网

很多人去过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但每个人对卫坡的印象可能都不一样。

我去过三次卫坡,却从没见过它热闹时的样子。这是一种遗憾,不过,时光不老,乡愁依旧,这让我保留了一段关于卫坡的特别记忆。

00300316672_02525475.jpg


卫坡古街

卫坡的今与昔

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卫坡。出发前,一个朋友提醒我,说现在的卫坡和以前大不一样,让我最好有心理准备,可能进村后找不到路。

“村头有一株400多年的古槐,我记得很清楚。找到古槐,也就找到古民居了,我以前去过,很熟悉。”我说。

卫坡在孟津县朝阳镇西南,距洛阳市区只有几公里。它因卫氏家族在此聚居而得名,村中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这些极具豫西特色的古民居是卫坡的灵魂,很多人慕名而来,寻找乡愁,却一不小心就迷糊了:这里究竟是魏家坡还是卫家坡,难道两个名字能混用?

现在的村民多姓卫,而古民居的主人多姓魏,这难免使人疑惑。我一向称它为卫坡,因为早在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采访的时候,就听人讲述了村名的来历。

00300316670_31990a14.jpg

樱花盛开的庭院

那是2003年,连绵的秋雨过后,卫坡的一个读者向晚报热线记者求助,说卫坡古民居年久失修,已经不起风雨侵蚀,急切需要保护。

我到村里后,和村民卫兆丰一起看了风雨飘摇中的古民居,还有杂草丛生的天井窑院。当时,他讲到了卫坡的得名及历史,语气中有自豪,也有痛惜。

转眼过了10年。2013年,卫坡成为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我第二次来到这里。在村头的古槐下,我再次见到卫兆丰,74岁的他精神矍铄。古民居正在整修,我们一起走进古宅,看那些古朴的匾额、砖雕、木雕……地上散落着一些老物件儿,等着回到它们本来的位置。

近几年,卫坡古民居的名气越来越大,卫坡已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举办庙会、丰收节的时候,那里常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我没有见到它热闹时的样子,因为这次去的时候是在非常时期。

00300316671_a76021a3.jpg

古民居一角

卫坡的“魏”与“卫”

第三次到卫坡,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眼就看到那株古槐,因为这里已建成卫坡古村落文化旅游区。

在入口处验过“洛康码”、测过体温并进行消毒后,我走了进去,穿过小吃街、民俗区等,看到一座天井窑院,上面装饰着许多红灯笼。这是为烘托春节气氛而布置的,在阳光下显得颇为喜庆。

过了天井窑院,我看到了古槐,它的上面也挂着红灯笼,向西穿过牌坊和教思碑,卫坡古民居就出现在眼前。这是由16座古宅组成的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古街的南北两侧,北边9座为三进院,南边7座为五进院。这些深宅大院古朴幽静,相邻的院落有侧门相通,既有匾额等展示家风、家训,又有雕塑等表现洛阳民俗。门口的上马石、院中的花和树……历史仿佛从未走远,正等着与来到这里的人们相遇。

卫坡古街不长,有180多米。它之所以叫天禄街,是为了纪念卫坡的卫姓始祖。

是的,这里的卫姓始祖叫卫天禄。据卫坡村的《卫氏家谱》记载,卫氏祖居山西阳城,明洪武年间为避乱迁居河南济源。清顺治年间,卫天禄由济源轵城迁至洛阳,起初“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数代之后开始发迹,渐成一方望族。卫坡古民居就建于卫家兴盛时期,即清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00300316669_1361a3c4.jpg

牌坊

然而,今天人们来到这里,会发现在匾额、古碑及家谱中,所涉人名多姓“魏”而非“卫”。比如,清嘉庆年间,这里出过武状元魏省三,官至四品。这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这可能缘于一场误会。据卫兆丰介绍,当年卫氏发迹后,与洛阳知县魏某有来往。魏某在书信中误将卫写成魏,后来,卫氏便以“魏氏”行走官场,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还建起了“魏氏祠堂”,因位于古街北侧,也称北祠。

清光绪年间,在族长卫镶、族正卫智林的带领下,卫氏复“卫”姓,后在古街南侧设了“卫族祠堂”,称为南祠,与北祠并存。

后来,“魏”“卫”仍有混用,直到20世纪末,村名终于确定为卫坡,人们身份证上的“魏”也统一改成了“卫”。

这次再来卫坡,只见古街寂静,古宅深深,樱花在窑洞前盛开,一切显得那么美好,确如朋友所说,卫坡早已今非昔比。除了古民居,这里还有乡愁博物馆、特色小吃街及演艺广场、民俗客栈等,集访古、研学、游玩等于一体。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时光不老,乡愁依旧,它骨子里不变的古朴令人欣慰。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