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馆藏有宝物——康熙、乾隆版《孟津县志》

发布时间:2013-01-18 来源:中国孟津网

 

   孟津县档案馆珍藏有三套镇馆之宝,分别是康熙、乾隆年间刻印版《孟津县志》原版及增订版。
  《孟津县志》康熙四十八年原版,成书于1709年,距今有300余年的历史,虽历经岁月沧桑,字迹仍然清晰可辨,内容丰富。但是,现在纸质已经溃烂,污渍较多,翻阅的时候,不断有纸片脱落。
  全版共分四卷,内容大体分为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记载县情。主要介绍孟津县建立的过程及历史沿革,县城面积疆界、县城坐落及城区地图,孟津十景及手绘景图,土地、人口、赋税变迁等情况。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都有介绍几大景观的习惯。孟津当时的十大景观分别是:邙山远眺、半坡春游、凤山欲雨、盟津古渡、图河夏涨、汉陵烟晓、夹滩渔艇、柿林点翠、石坂新篁、梁桥积雪。多数景观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但把“新篁”、“积雪”也写入十大景观,似有拼凑之嫌。
  该县志记载,在明末时期,孟津的总人口为一万四千多口,经历战乱及灾荒,到了清朝初期,最少的时候,人口下降到两千多口。可见当时称孟津为“小邑”是符合实际情形的。有趣的是,在村庄介绍中,看到了最早关于白鹤又称白坡、长华旧称陈家凹等说法。瀍阳那时候称为大阳河,其中缘由却不得而知。明清时期甚至更早,该县农村集贸市场作为商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交易场所已经固定下来。据记载,清朝前期,全县共有五处集市,县城“每日一集”,小集“间日一集”,扣马“间日一集”,白坡“间日一集”,马家屯(马屯)“五日一集”。除了会期有变化外,这些集市大多数一直保留到现代,而马屯“五日一集”到现在仍然没变。
  第二部分主要记载县衙的设置。除知县、县丞、典史等主要职位之外,下设六房等十四种部门或职位,门类比较齐全,军事、治安、教育、医学、僧道等都有管理人员,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很成熟了。县府下面设乡约、乡、总甲,大体相当于现在的镇、村基层组织,其中乡约18名,乡长32名、总甲16名。
  第三部分主要记载了历代有政绩的知县简要情况。人员很多,但只介绍籍贯、姓名、任期,个人政绩反而说的很少。
  第四部分主要记载贞节妇女的事迹。篇幅较多,占去了一卷多的空间,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
  第五部分详细记录了历代名家咏颂孟津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大都难于在其它地方看得到。如魏文帝曹丕的《盟津》、王维的《寄孟津》、《寄河上叚十六》、吕洞宾的《题柏崖山》、欧阳修的《黄河水》等。王铎的诗录入最多,多数都能在其书法作品中看到。其中王维的《寄孟津》最为脍炙人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开花来?”为了表达对家乡故人的思念之情,他在另一首诗中写到:“与君相见即相亲,闻到君家在孟津。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
  第六部分记载的是孟津籍名士达人。主要是在外地县衙以上任职的人员,以及朝廷对高级官吏家人的封赐。最为显赫的当属王铎的父亲,被朝廷多次封赐尚书等官衔(当然是象征意义上官位)。
  第七部分详细记载了孟津当时的物产,包括农、林、渔、水、果及中药材等。
  康熙四十八年的县志,应该在首版之后不久,经过校勘、增补、请人写序,很快刻印问世。这就是所谓的康熙增订版。与前一版相比,内容大体相似,部分记载略为详备一些,刻印的质量略好一些,认读起来更为容易。
  乾隆版的《孟津县志》分为两本,其中一本为档案馆从民间征集而来。成书的年代不详,与前朝的县志相比,内容差不多,只是更加详实。书中关于县东界首阳山的记载,指出了何以称作“首阳”的原因,系指山北面高耸挺拔,一天中最早见到日出,这个解释是截至目前较早的说法。
  康熙和乾隆期间都有县志,为何雍正时期没有流传下来?另外,县档案馆和县志办各存有嘉庆时期的县志复印件一套,原版在哪里?八十年代初期关于原版嘉庆县志由哪个部门保管,曾经有过较长时间的争论,后来不了了之,但县志本身却失去下落,不能不说是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岁月侵蚀,使县志古籍斑剥迹锈,脆弱不堪,如何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在此基础发掘利用,有关部门确实应做好这些工作。(孟新 孟党安)

 

 

 

 

 

 

 

 

 

 

 

(李丰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