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扣马长嬴门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中国孟津网

  扣马是孟津县会盟镇的一个村子,原名叩马,名字来源跟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有关。
  3000多年前,商纣王无道,周武王首举义旗,会八百诸侯于孟津,决定进军朝歌,讨伐纣王。
  联军欲渡黄河之际,伯夷和叔齐叩马而谏,指责武王伐纣不忠、不孝、不义。武王不听,率军渡河,在牧野大败商军,一统天下。
  武王和八百诸侯会盟的地方,后人称“盟津”,这就是孟津县名的由来。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扣马村。
  扣马长嬴门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当时扣马村的南寨门。
  四个寨门如今只剩长嬴门
  5月11日中午,在79岁的扣马村退休教师焦海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长嬴门下。
  大块石头作基,石头上青砖层层垒起,十几米高的寨门上方镶嵌了一块石匾,匾上刻“长嬴门”三个大字,再上方是一个青砖小屋。
  长嬴门高大雄伟,焦海波说,除了底下的大块石头,其他的都是后来重修的。
  “旧扣马村在现在村子的北边,靠近黄河,长嬴门是当时村寨的南门,其他三个门早已不存。”
  焦海波说,他记忆中的扣马寨墙是夯土墙,高十二三米,厚四五米,呈龟背形,将村子围在里面。
  穿过长嬴门往北,进入扣马村旧址,几排民房外是大片庄稼地。走几百米,路边不远处有一个土堆,上面长满了野草,焦海波说,那就是残存的北寨墙。
  旧扣马村离黄河只有百米左右,虽然四周挖有寨壕,但一遇雨季,河水还是会顺着寨门冲进寨里。后来,村民将住宅往南边的高地迁移,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扣马村。
  修寨原为防匪患
  扣马村村委会大院里,放着一通“新筑村寨碑记”石碑。记者正发愁上面的字看不清楚,焦海波说他家里有以前抄好的碑文,于是记者跟着他去了他家。
  据碑记介绍,扣马寨修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寨原因是“同治元年秋,顽匪复窜河陕……八月折东北压津境,二十七日夜逼叩马”。
  这里的“顽匪”,指的是捻军。《孟津县志》记载:“同治元年,捻军张洛行部由嵩县、伊阳(今汝阳)经龙门进入洛阳,占据平乐村。”
  焦海波说,当时扣马村没有寨墙,乡亲们都跑到村东沟里的大寨躲避。匪徒进攻大寨,第一次没攻下,谁知隔天又杀了过来,“势较猖獗,烧毁房屋、器具无数”,而后又攻大寨,“连攻三次弗克,炮伤守寨三人”。
  攻寨不克的匪徒退至平乐,但仍屡屡到扣马骚扰,“半月未绝,累累伤人”,于是“众心大恐,咸欲筑村寨护家”。
  修寨提议于当年年底获得通过,全村“按人房地亩分别派钱”,同治二年四月,寨子修成。
  在焦海波的记忆里,寨墙靠里一面掏有很多窑洞,小的能盛四五个人,大的能盛十余人。这些窑洞平时可乘凉、储物,战时人们可以藏在里面。
  见证血雨腥风、刀光剑影
  1928年,扣马村遭刀客袭击,村里红枪会和村民顽强抵抗。他们登上寨墙,用“猪娃炮”(一种生铁铸就的土炮,二三十厘米粗,一米多长)、“蛤蟆喷”(一种土炮)及步枪、大刀、长矛,与刀客展开殊死搏斗。可惜出了叛徒,住在扣马的鸦片贩子王喜来偷偷将土炮炮口糊住,在他的接应下,刀客登上寨墙,打开长嬴门,进入寨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拉走肉票200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黄河以北地区,国民党派军驻扎在黄河以南扣马、铁谢、白鹤等重镇,防止日军南侵渡河。焦海波回忆,一次,国民党军在村里练兵,练的是“跳城墙”,隔岸日军发现后出动飞机,至扣马上空俯冲扫射,又从黄河北发射炮弹。村里人害怕,有逃到大寨的,有躲进寨墙上窑洞的。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部驻扎在长嬴门里面的学校,西乡反动会道门组织得知情况,纠集一帮乌合之众,想来攻打,解放军严阵以待,寨墙上的垛口都支着枪。焦海波说,匪徒一见戒备森严,离扣马还有二里地就停了,不敢来,作鸟兽散。(洛阳晚报记者 陈旭照 ) 

(张道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