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丝绸之路的先锋——班超 墓在孟津

发布时间:2016-01-26 来源:中国孟津网

   据1月26日《城市金融报》(魏然)报道:西汉末年,连年的战乱使得北方匈奴势力乘虚而入,控制了西域地区,刚刚开辟的丝绸之路中断,各国人民深受其害,利益大损。直到东汉明帝时期,日益强大的帝国才积累了足够的力量,明帝“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重启丝绸之路的先锋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班超。 

  班超(公元32年~102年),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仲升,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与外交家。他生于书香世家,其父班彪(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过世前已约略完成《汉书》的轮廓)、兄班固(《汉书》的主要编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后续撰《汉书》),均为扬名后世的'史笔',而班超却不愿子承父业,从小就想效法张骞,为国立功。公元62年,31岁的班超随母亲和哥哥班固来到洛阳。当时父亲已死多年,家境贫寒,他只得靠给官府抄书维持生活。这差事枯燥、劳苦且薪低。“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边的消息后,把笔一扔,发出誓言,要像西汉张骞、傅介子那样,建功西域,以图封侯,报效国家,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随同乡、奉车都尉窦固离开洛阳,出击匈奴,于当年冬天到达凉州(今甘肃清水县北),开始了他“平生怀仗剑,投笔事戎轩”的战斗生涯。班超不仅是成语“投笔从戎”的语源,同时也是历代投笔从戎者的榜样及祖师。这时的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可谓大器晚成。 
  班超戎马一生征战万里,身处西域三十一年,不费汉家粮饷,不劳大军远征,却立下不世奇功。他出使鄯善(今若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击杀匈奴使节,而后相继安抚于阗(今和田),重定疏勒(今喀什),击败龟兹(今库车)、莎车联军,使西域诸国归附汉朝,同时北逐匈奴,西却月氏,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玉门关内外再次出现了牛羊布野,中西商旅不绝的太平景象。 
  烽堠边关和西域的苍野荒漠,既是班超立功的战场,也消损了他的健康,多年的“胸胁疾”,已将他折磨得“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公元100年,已经69岁的班超给和帝上疏,表明了自己落叶归根之情,留下了这段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的文字:“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并没有“空老”玉门关,而是于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八月回到了洛阳,遂拜为射声校尉(是掌宿卫兵、地位亲要的职务)。可惜的是,只过了一个月,班超病情加重,驾鹤西去,终年71岁。今在河南省孟津县朝阳镇有班超墓,故人已逝,但班超的故事和精神仍激励着后人。

(张道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