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高飘小山村——苇园村脱贫纪实

发布时间:2021-02-23 来源:醉美白鹤微信公众号

孟津县白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说因周灵王追求长生不老,驾鹤发现黄河岸畔草肥水美,风景秀丽,栖居于此而得名,建镇史二千余年,伏羲氏在此观河图画八卦,乃中华文明肇始之地。镇域内东部平川,中部丘陵,西部深山。过去在该镇一提起西部深山中的苇园村,吃水难、出行难、致富难三重困难令人头疼。山陡沟深,全村315户1080人,常住人口不足300人,且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谁能想到这个让人头疼的村在2019年摘帽脱贫,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现在,村子里水泥路实现组组通,明亮的路灯照亮心田,创业基地里织布机的梭梭声奏响了脱贫增收的协奏,宽敞的文化广场笑语欢声......这是苇园村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硕果,也是白鹤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这个昔日最穷最苦的村是如何摆脱贫困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村凤凰涅槃的过程。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党的根基在基层,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5年10月,李占作为孟津县教育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苇园村,他和原支部书记刘宗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组织建设,抓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这支“主力军”。把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推进、同落实,抓实党员积分管理,发挥党员的主动性,扶贫走访,党员干部是红色先锋。

把优秀人才纳入村干部人选范围是增强班子战斗力的关键,苇园村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先后在换届中吸收三名年轻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村级发展建设。发展年轻党员3名,为支部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白鹤镇还投资27万元提升村党群服务中心,改善办公环境,拓宽为民服务功能。通过严格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提升服务能力,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了苇园村最聚民心的地方。

在共同奋斗的路上,李占和刘宗奎是一对黄金搭档,修路、打井、发展富民产业,他们是摆脱贫困的火车头、风向标。在2020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刘宗奎因身体原因退了下来,李占接过这个接力棒,高票当选,成为了全县唯一一个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驻村第一书记“一肩挑”。

“要说苇园村的脱贫密码,第一个就是抓班子带队伍,让‘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深入群众心中,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苇园村的阵地建起来了,队伍立起来了,战斗力也强起来了。”在苇园村“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的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李占总结说。

补齐短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要想富、先修路”。李占和刘宗奎从解决出行问题着手,积极申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6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硬化通村道路1.9公里,2018年7月,2.9公里的苇园北路改扩建工程竣工,2019年6月,1.2公里通组道路完工,2020年修建3.6公里通组道路。五年间,先后争取资金710余万元,修建村组道路9.1公里,苇园村级公路网格化格局初步形成,镇里还投资14.6万元配套安装58盏太阳能路灯,苇园村的路顺了、群众的心里亮了。

为解决吃水难问题,苇园村申请资金276万元,打深井一眼,并实施14个生产组、24个自然村饮水1000米管网配套工程。修建深井4眼,完成6000米的高效农业地埋管铺设。

为改善居住环境,全村还完成危房改造27户54人,“六改一增”24户40人,集中安置6户6人,镇房屋质量改造行动20户40人。目前苇园村贫困家庭普遍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家有余粮,四季有衣换,农村安全饮水达到全覆盖。同时,“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全村107名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21名建档立卡家庭在校生无因贫失学辍学;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和参保资助率均达到100%,住院报销平均补偿比例达到90%以上;在农村养老及兜底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养尽养。

固本培元,做实产业就业大文章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苇园村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教体局的帮扶下,突出产业扶贫引导作用,提升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协作的特色之路。

“产业走对路,乡亲才能富。”驻村第一书记李占说。

2018年初,在县教体局的协助下,苇园村成立“孟津县教扶工贸有限公司”,主要做拖把、笤帚、灰斗来料加工,10余名贫困户加入生产。

如何让村里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发挥作用,既能挣钱还能顾家?在走访中,李占了解到村里有手工织布的传统,许多老年人都有织布的手艺。建手工粗布厂的提议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2018年3月,李占、刘宗奎带领村干部先后3次到新乡考察粗布加工项目,同年5月,镇党委政府申请扶持17余万元,苇园村建起了210平方的创业扶贫基地,教育局牵线搭桥联系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15台老粗布加工设备,苇园村粗布加工厂正式运转起来。

“苇园村生产的彩色粗布单,古朴典雅手感好,做工精细质量高,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还能抗静电、抗辐射”。在“直播”带货现场,李占成为村老粗布代言人。

为开辟粗布销售门路,苇园村先后选派7名年轻人参加镇里的免费电商培训。李占书记上阵参加县镇网络“直播”带货专场,为苇园老粗布代言,向全国网友推介苇园手工粗布产品。在全国农民丰收节孟津专场,时任省委副书记喻红秋、市委书记李亚,县委书记杨劭春等领导参观苇园村老粗布加工项目,给予高度赞扬。在洛阳古都夜八点、孟津扶贫产品展销会、白鹤镇丰收节上,苇园村“五彩”粗布频频吸引人们的注意,成为众多扶贫产品中明星。

2020年,白鹤镇为苇园村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织布机增加到35台,带动了22户贫困户妇女参加粗布加工项目,使这些家庭“挣钱顾家两不误”,每月增加2000元左右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收7万元。

除了老粗布产业项目,苇园村还利用山区气候和自然优势,确立了肉牛、肉猪养殖,花椒种植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施肉猪肉牛养殖项目,辐射带动贫困户67户。在白鹤镇“东抓铁棍山药、南抓瓜果蔬菜、西抓花椒杂粮”的发展思路引导下,苇园村利用荒坡地大力发展花椒特色种植,组织种植花椒树农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花椒树修剪、施肥、治虫、浇灌等管理方法和技术,目前花椒种植在贫困户中已经推广220亩,全村共发展800余亩,每亩增收3000余元。

扶贫扶志扶信心,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今年66岁的贫困户赵敏,家中4口人,老伴常年有病吃低保,40岁的孩子因精神疾病常年住院,特困供养。现在,她家除每年享受多项扶贫救助政策外,在织布厂织布,每月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她身边的织布机是她面对生活的底气,也为她织就了脱贫的五彩道路。 

“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政府给我办了低保、还有残疾人补助,家里进行了残疾人生活无障碍改造,孩子上大学也开通了绿色通道无息贷款。政府先后支持1万元购买了2头牛,现在已经发展成了5头,年收入4万元,种了3亩花椒,年增收1万元,今年冬天自己加工红薯粉条500斤,能增收5000多元。扶贫工作队和政府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铭记在心,我们要做有良心的贫困户、有上进心的贫困户”。在苇园村今年的“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的座谈会上,贫困户张东交的发言中满是自豪和感激。

忆往昔,“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七尺平,雨雪困家中。姑娘不回头,小伙成光棍”,几句顺口溜道出的是昔日苇园村的无奈心酸。

看今朝“道路宽广,水花飞扬。路灯明亮,住房宽敝。椒果飘香,遍地牛羊。衣食无忧,四个不愁。扶贫产业,如火如荼。凝心聚力,日新月异”,说的是今日苇园村的蝶变新貌。










六年来, 50名帮扶工作队员与苇园村67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用脚步丈量民情,与贫困户做朋友、做脱贫的战友。六年来,多方齐心协力,汇聚苇园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资金2300余万元,六年来,镇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下足“绣花”功夫,做好锦绣文章,加速织就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民生大网。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苇园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的阳光普照这个小山村,苇园村的发展已经迈向了快车道,振兴乡村,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是苇园村脱贫后的下一个目标,相信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上,苇园村会更加步履铿锵!



(撰稿:周艳惠 审核: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