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镇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2023-10-10 来源:平乐镇

近年来,孟津区平乐镇以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为统领,按照区委乡村振兴“5543”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村道路“白改黑”、农房风貌管控、农村供排水一体化、户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着力打造乡韵悠悠、村风融融、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实施农村道路“白改黑”,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将农村道路“白改黑”工程作为推进全镇“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紧贴镇村群众出行需求,积极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美化提升等项目建设,实现通达畅美、防尘降噪的改造效果。一是统筹规划,确保“谋得好”。对全镇18个村(社区)开展农村道路调研,摸清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底数及群众反映亟需提升的村组道路,统筹规划好辖区内道路建设。按照《孟津区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技术指标、路面处理、平石铺设、标线设置等实施标准,实现“改造一条、达标一条”,全面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二是评比激励,确保“建得好”。建立奖惩激励措施,选取3—5个率先启动“白改黑”工程的村(社区)作为试点,对已完成路面基本处理的道路优先进行提升改造。坚持观摩评比制度,定期对全镇“白改黑”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观摩评比,对于工程推进较快的村(社区)进行通报表扬,推进不力的作表态发言,确保工程高质高效建设。三是夯实责任,确保“管得好”。把道路提质升级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统筹部署,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实行“路长制”,明确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属地管护责任。同时,上足机械、人力,联合各村(社区)对全镇重要县乡道和通村主干道沿线的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全面清除路肩杂草、杂树、垃圾,规整路肩、边坡、边沟,修缮破损路面。加快实施道路美化、亮化,安装路灯,布设防护栏,不断提升农村公路“颜值”。

(二)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打造乡村振兴“新画卷”。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房、景观,使乡村整体面貌全面改善,公共环境管控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大农村风貌管控力度。坚持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细化分类标准,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充分考虑平乐地域文化特征,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地域元素进行提取、继承和发展。综合考虑道路两旁建筑物、街道、墙体、屋檐、小游园、村标等因素,编制设计导则,通过微改造、微更新、微提升促进乡村风貌提质升级。严格落实《孟津区农村自建房导则》要求,立足村庄现有基础,明确乡村环境风貌的特色目标、系统内容和实施措施,引导群众按照规划建设农房,实现村庄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目前已完成刘坡、新庄、皇岭等8个村的初步设计。二是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房风貌管控的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媒体播报、发放宣传手册、技术人员下村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农民自建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风貌管控要求,广泛普及平乐地域文化,提升广大村民对农房风貌管控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引导,大力推广有乡土特色、地域风情、节能环保的农村建材,确保整治成效不反弹。三是着力改善村庄公共空间。依法依规持续推进农村拆违拆危,整治残垣断壁,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整治乱贴乱画,加强“三线”维护梳理改造,提升乡村空间景观。因地制宜谋划乡村建设项目,规范合理建设村民广场、文体活动场地和村内景观小品,收集乡村老物件在文化广场、道路两侧展示,保留乡土记忆,提升村庄年代感,目前已打造红色党建、村史乡愁等文化游园、广场40余个。

(三)加快农村供排水一体化,扮靓乡村振兴“新颜值”。把农村供排水一体化作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切入点,扎实推进农村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在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优质水、安全水的同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是高位推进,组织保障到位。坚持包保领导一线跟踪督导,施工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细化管理制度,实行不定期抽查、全面巡查相结合的形式,摸清工作底数,合理分类分区。同时结合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农村厕改“回头看”,按照管网施工进度排查粪污接入污水管网情况,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二是多措并举,协调监管到位。每周对各村管道开挖、下管、回填等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督查监管,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成。采用“提前储水+分段作业”模式,根据工程进度提前发布公告,因村施策设置临时用水点,保证施工期间群众正常用水。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尽量做到管道开挖一处、回填一处,将对村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小。三是强化宣传,氛围营造到位。通过村大喇叭及时广播工程进度,引导群众提前做好准备。利用张贴告示栏、村两委干部日常宣传等形式,深入群众做好宣传发动和思想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共识,合力推进农村供排水一体化工作。

(撰稿:殷潘丹宁 审核:赵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