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俗称烂麦头。发生危害特点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该病不仅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同时,感染了赤霉病的籽粒含有呕吐毒素,对人和动物有很强的毒性,病粒超标后无法食用,且不能作为商品粮收购,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只有提前预防,才能控制病害流行发生,田间显症后再防治基本无效。因此,必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
目前,我区小麦已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小麦赤霉病也同步进入发生危害高峰期和预防的最佳关键窗口期。4月13-14日我区普降中到大雨,麦田湿度较大。另据区气象局预测,4月18-19日、22-23日我区还有2次降雨过程,与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极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激增,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小麦赤霉病防治时效性强,预防窗口期短、技术要求高,各镇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迅速组织农民群众和服务组织,务必抓住小麦扬花期这唯一的赤霉病预防关键窗口期,搞好大面积统防统治、应急防控、群防群治,努力做到应防尽防,能统尽统。
防治适期:小麦齐穗到扬花初期。
防治方法:选用安全、高效、长效、降毒素和耐雨水冲刷的农药品种和剂型,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叶菌唑、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戊唑·百菌清、戊唑·咪鲜胺等。要注重交替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根据药剂种类、剂型和防治作业时天气条件,可适量添加适宜的沉降剂、粘着剂、渗透剂等助剂。施药时要用足药液量,植保无人机亩药液量应在2升以上,电动喷雾器亩药液量应在20—30升。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以确保防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