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掌握地下害虫分布区域和密度变化等相关数据,科学指导麦播期地下害虫防治,九月上旬我站对辖区内地下害虫进行挖方调查。在水旱地不同作物茬口、不同土质田共挖土120样方,其中有虫70方,虫方率为58.3%,共挖到地下虫150头,平均每样方有虫1.25头,折合亩虫量为833.38头。
从不同土质看,以壤土和沙土虫口密度较大,平均每亩混合虫量914.7头;粘土亩虫量较低,平均每亩混合虫量266.8头以下。从不同作物茬口看,花生、红薯、豆类、玉米有虫方率较大。我区夏播作物以玉米、花生、大豆等为主,加上近年普遍实行秸秆还田,未腐熟的有机质适合地下害虫繁殖为害;部分地区秋播深耕面积较小,种子包衣拌种质量差,对土壤中地下害虫防治效果欠佳。以上条件易造成土壤中虫量积累,若不及时防治,将对小麦生长造成较重为害,广大农户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小麦播种期是防治地下害虫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户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切实做好麦播期地下害虫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减轻地下害虫为害损失。
防治方法:
1、药剂拌种。地下害虫轻发生区,可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量0.2%拌种,拌后堆闷3-4小时,晾干后再播种。
2、土壤处理。地下虫发生密度高的田块,应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或5%毒死蜱颗粒剂2-2.5公斤,拌适量细干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以上药剂和杀菌剂戊唑醇、氰烯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各按各量混合拌种,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等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另外,拌种时也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小麦植株抗逆能力。
(撰稿:卢西平 审核: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