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故事】常袋镇:温情调解 让烦恼变少 让生活更好

发布时间:2024-06-27 来源:区司法局

近年来,常袋司法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耕基层司法行政“小窗口”,建设了以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刘武献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以马岭村为试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打造群众身边的“平安守护三角区”,以平安乡村建设引领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出了司法所维护社会和谐的“大作用”,年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200起,马岭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常袋镇被表彰为全省法治乡镇创建先进单位。

 守好农民“钱袋子”!——

三轮调解,“种子”纠纷终落幕

辛苦一年,种植的麦子眼看迎来“丰收”季,但细心的村民却发现今年的麦子质量并不好,长出来的麦子也是品种不一,高低不齐。常袋镇某村7户农民眼见此情况“犯愁”了,大家一起研究后一致认为是种子的问题,找到镇上的种子商店多次理论无果,后到镇调委会申请调解。

接到申请后,调委会立刻联系种子商店老板进行调解。刚到调解室,商店老板就称麦子长得不好和种子没有任何关系。双方争吵不休,意见分歧较大,调解员安抚双方情绪后决定先暂停调解,立刻开会研判矛盾焦点,后联系村委干部、区种子公司专家多次现场查看,研究确定麦子长势不好的重要原因为种子质量问题。后调委会又组织双方到调解室开展新一轮调解。

调解现场,种子专家给商家老板比照现场照片、种子原样比对,有理有据地分析原因。商店老板听后无理反驳,表示主动愿意赔付种子钱。但农民今年的损失如何弥补呢?为维护农户权益,调解员对今年小麦的市场价格进行调研,多次到现场对损失进行评估,又联合村委干部、派出所干警组织开展第三轮调解,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情理并用的劝解,商店老板不仅同意将种子钱退回,还为每户给予2000元的损失赔偿。补偿到位后,7户农民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农民工的薪资拿到了!——

01

常袋镇的马某在某机械厂工作,但由于工厂效益不好,今年已经连续拖欠3个月工资,一直讨要无果的马某通过拨打110、市长热线等多种方式维权,后镇党委政府将此纠纷交给调委会处理。

接到申请后,调委会立即联系双方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通过“一对一”谈话的方式听取双方诉求,该机械厂承认拖欠马某10588元工资,但也表示这两年效益不好,资金流转不利,希望暂缓支付。但马某想要辞退工作,希望尽快拿到工资。在了解情况后,调解员一方面引导马某采取合理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向企业释法明理,帮助其厘清法律关系,理解企业经营不易同时又从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劝说,最终企业当场向马某支付了10588元的工资款。

“真亏了咱调解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拿到工资款的马某高兴地给调解员点赞。

02

欠了四年的工资,一直讨要无果,常袋镇的王某也“犯愁”。2020年,王某跟着同村的张某施工队干工将近2个月,约定工资每日200元,合计工资为7600元,但张某只向王某支付了3000元工资。在近4年里,王某通过电话讨要、上门催要等方式不断要求张某支付4600元工资款,但张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拒付。

无奈之下,王某抱着试试的态度找到常袋镇调委会申请调解。接到申请后,调委会立刻通过电话联系张某,但张某以没时间为由拒绝调解。调委会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又联系村委干部多次到张某家中做思想工作,终于将张某和王某“集合”在一起。

在调解室,调解员情法融合,重点讲解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向张某讲述了王某讨薪的不易、生活的艰辛。

最后,张某为拖欠工资款行为表达了抱歉,并现场向王某支付4600元工资款,四年的“讨薪纠纷”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