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企业信用修复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堵点

发布时间:2022-07-11 来源:区市场监管局

孟津区市场监管局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聚焦信用修复方面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再造信用修复流程,压缩办理时间,推动建立市场监管领域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信用环境持续改善,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我局按照上级信用修复工作意见,再造修复流程,提交材料压减幅度超过50%。全区累计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1419户、移出农民专业合作社65户、取消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个体工商户1056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349户。2021年以来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328户、移出农民专业合作社24户、取消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个体工商户246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251户。

堵点:修复信息难共享、修复意识待提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没有完全打通、市场化企业信息查询系统没有信用修复有效途径、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和修复意识没有明显提升等因素影响,企业信用修复仍存困难。

其一,信用修复信息“打架”,跨部门沟通难度大。

当前,多个渠道公示企业信用记录。比如,“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因两大系统分属不同部门,修复路径不尽相同,修复信息常“左右互搏”。

“一些企业到信用办反映,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撤下了失信记录,但“信用中国’网站上的记录仍然存在。” “信用中国”网站可接受企业或委托中介机构申请修复信用,而市场监管部门只在接到行政处罚机关的信用变动记录后才撤销公示,企业主动申请修复的不多。

其二,市场化信用修复,增加了企业修复成本。

一些市场化网站归集了大量行政处罚信息,但有的无法及时锚定企业后续修复动态,有的未规定修复途径,这导致“信用中国”等官方平台撤下失信信息公示后,在天眼查等市场化平台上仍能看到涉事企业的行政处罚信息。

其三,信用修复意识不足,风险意识欠缺。

多数企业对信用修复并不了解。有的企业虽听说过“信用修复”,但并不清楚具体修复流程。

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仍然淡薄,对信用修复缺乏了解,由于当前还没有专门的信用立法,在一些企业看来,信用约束不是“硬杠杠”,对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撰稿:权书国 审核:毛占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